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缓的影响,从2009年至2014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从40.6%下降到-8.6%。在这个市场环境下,以往鲜受关注的高空作业平台凭借其连年稳健增长进入人们的视野。
作为传统脚手架最好的替代品,高空作业平台产品具有安全、高效、智能和环保等显著特点,在国际成熟市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市政、电力、市内交通、公路、桥梁、铁路、船舶制造、通信、建筑、园林、广告、机场、港口、车站、电视转播等在内的各行各业中。目前,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保有量大约2-3万台。根据研究,精英智汇保守估计,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未来至少还有15-20倍的增长空间。
一、四大因素促进我国未来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发展
1、 企业及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增强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空作业的安全管理规定越发严格,企业经营者和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越来越强。数据显示,中国建筑施工过程中,超过
50%的建筑事故是高空坠落,而发生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脚手架和吊篮等工具的不规范使用。如果用高空作业设备取代脚手架,事故率和伤亡数字将大幅下
降。高空作业设备代替脚手架,用更安全高效的工具取代落后工具,是一个势不可挡的发展过程。
2、使用高空作业平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对比传统脚手架模式,高空作业平台具有众多优势。一个50米长、10米高的工作面需要刷漆,如果使用剪型高空作业平台,2个工人花费98个小时
就可以完成,而如果使用脚手架不但需要5个工人,更将花费长达130个小时才能完成。在未来越来越注重工作效率的市场环境下,高空作业平台会受到更多认
可。
3、人工成本增加,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人口红 利减弱,人工成本增加,国内建筑业工人工资的年增长率超过了7%,传统的多人工+脚手架方式成本将进一步提升,少人+高空作业平台的方式也将在投资成本上缩小与脚手架方式的差距,人力成本这个不利因素会逐渐转变成对于高空作业车市场利好的因素
4、 营改增政策促进租赁公司发展,也促进了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成熟
建筑施工企业营业税改增值随的政策,也促进了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公司的发展。政策出台后,施工企业为了抵扣企业增值税,更应注重选择具有增值税纳税人资格的合作商。而国家政策规定,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50万,或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上的其他企业,可申请增值税纳税人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大型设备租赁公司的竞争力,淘汰了私人小型工程承包商。设备租赁公司规模增加,销售、租赁、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也将同步发展,进一步促进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成熟。
二、保守估计,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至少还有15-20倍的增长空间
对比国际市场,高空作业平台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高空作业方式,美国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为50万台,日本保有量约有10万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空作业平台保有约为1万台。
与各国家和地区的GDP结合来看,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每产生0.3亿美元的GDP,市场上就有一台高空作业设备。香港每产生0.27亿美元的
GDP,市场上就需要一台高空作业设备。而中国每产生5.19亿GDP,市场上才有一台高空作业设备,与美国和新加坡相比,约有17倍的差距。随着人工成
本的增加和机械化设备的普及,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的普及率必将接近或达到美国等国家水平,届时,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将达到30-40万台。和国内市场现
存的保有量对比,还有15-20倍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GDP的提升,发展空间将更大。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下,各项优势将同时促进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的发展。
按保有量与人口数量对比测算,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将达到200万台,还有100倍的发展空间。但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以人口数量推算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数据虚高,200万台保有量可行性较低,因此不选择此数据。
尽管高空作业平台具有众多优势,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但在国内,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保有量仅有约2-3万台,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市场还远远不成熟。还有众多因素制约了高空作业平台需求的爆发。
三、三大原因导致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市场需求低
1、客户认可度低
建筑施工的高处作业普遍由个体包工队承包,均采用包工队负责搭脚手架,然后自行施工的简单作业方式。施工方对高空作业平台表示不值得,也买不起。客户需求的培养,市场的培育工作还是现阶段工作的重点。
2、租赁市场不成熟
高空作业平台产品特性决定其更适合采用租赁模式开展业务。成熟市场,专业设备租赁商采购量占市场总量的60%~80%;而中国目前租赁市场还不成熟,对比成熟市场还有很多不足,也制约了高空作业平台的发展。
3、市场价值链未打通
高空作业平台作为一个市场上的新产品,销售还是各商家最关注的环节。相比之下,操作人员培训、维修、配件供应、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还没被市场重视。产品购买后还有各种使用中的问题,也影响了高空作业平台的发展。
未来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正处于从导入期进入成熟期的拐点,充满了想象力,但是,这个市场何时才能爆发呢?